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大明: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二百二十三章 出海二人组

旋即,方世玉走到上首,缓缓落坐道:“诸位,椅子都没取走,落坐!”

待到所有人都坐定,方世玉这才叹息道:“陛下上年纪了,这想法啊,也跟着不一样了,他要削藩迁都,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。”

“大明不能做一个只有半边江山的朝廷,燕云十六州落入胡虏之手,已三百余年,致使神州陆沉。”

“面对游牧的铁骑,没有燕云十六州的中原,就是任人宰割的鱼肉,人家在华北平原,纵马驰骋,烧杀抢掠,如入无人之境。”

“赵宋软弱不堪,赵匡胤欺负我儿寡母,忘却托我之重,强盛之时,不想着先收复燕云十六州,以为中原屏障,却在江南搞风搞雨。”

“我读史书,对于宋史深恶痛绝,神州陆沉,非宋战不利,没有边墙,没有燕云十六州,中原只是游牧的跑马场地而已。”

“陛下要迁都,将大明都城定在北方,一来可以安稳北方人心,军心士气,二来,近距离统筹边墙一十三镇。(明初长城山海关只是一个开始,从辽东一直修到了辽锦地带)。”

“如此,才可安定北方民心,阻拦胡虏南下侵略,边疆卫所才可步步蚕食草原作为大明的养马地。”

“我想,我说的这些,诸位心里比我清楚,陛下心意已决,这个时候去反对他,不会有好下场的!”

“自太子朱标病倒后,陛下的性情也就变了,我不希望有一天,还要去陛下面前,给诸位求情乞饶!”

方世玉先是阐述燕云十六州对大明的重要程度,燕云十六州对于冷兵器的天朝,将其上升到国防安全毫不为过。没有燕云十六州,大明就没有边防,没有国防,人家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想打哪里就打哪里。

这就好比后世的阿三,为什么会对免子家如此仇视,拿出地图看一看青藏高原以及珠穆朗玛峰那两块地,从珠峰向下打,一路都是平原,完全可以做到平推,而高度发达的时期,地形优势都极其重要。更遑论是冷兵器的古代。

若是打个比方,阿三就是丢失了燕云十六州的赵宋,在和兔子的边境上,完全没有半点的有利地形可以做到坚守。

“殿下,迁都一事,重中之重,不可马虎啊。”

“就是啊殿下,如此国之重事,一旦迁都,应天府数十年经营,岂不荒废了?”

“还请殿下,规劝圣上,迁都一事,劳民伤财,于国不利啊!”

除了詹徽和李原名,似乎所有人都在阻挠迁都,但他们又没有胆子去找朱元璋说这番话,只能在詹事府和方世玉吐槽。

“赵勉,你什么态度?“方世玉看着一言不发的赵勉,开口道:“你们户部统筹全境的户籍,钱粮,兵饷,税收,支出,在迁都这件事情上,我认为,你们户部才最有发言权吧。”

这时,一个坐在赵勉后边的男子,站起身道:“殿下,迁都一事,确实劳民伤财,与我国无一利。”
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“方世玉斩钉截铁的质问道。

齐泰道:“微臣户部主事齐泰。”

“户部的官员,书生?我并非说书生无用,读书是用来明智,增长见闻的,不是读死书。”

“迁都代表着削藩,不迁都,就代表着不削薄,齐泰,你觉得该不该迁都呢?”

方世玉嘴角微微上扬。

迁都和削藩实则就是相辅相成的,朝廷到了北疆,自然不需要藩王镇守九边,而朝廷还在南方,朱元璋说死也不可能削藩。

而就算到时候,新王登基,那也要迁都,再削藩,不然的话,让谁去统领九边?如果说死不迁都的话,那自然也不可能去削藩了。

藩王存在北方的目的是什么?

守护大明北方门户,维持朱氏王朝对于北方地区的统治。

来到这里这么久方世玉直的不得不说如果建文真的削藩成功了,都城还在应天,那一百年内,北疆必定丢失。间而北方一丢,重蹈南宋覆辙,划江而治能维持多长时间?

“朝廷,藩王,诸位认为,谁在北方更合适?“方世玉将这个足以致命的问题,丢给了众人。

詹徽和李原名相对一眼,似乎都看出了对方心中的意思

这个时候,齐泰站在人群中,叹息一声道:“朝廷削藩为何要同迁都联系在一起,都城在应天,难道就不能控制北疆吗?”

“如何控制?”方世玉嗤笑一声道。

齐泰道:“圣上就是从南边打到北边的,早年没有藩王,不一样控制的很好?”

詹徽目光疑惑,瞧了一眼齐泰,心中冷笑道:“真的是初生牛犊,狂妄自大。”

李原名暗暗摇头。

方世玉闻言,渐渐笑出了声,看着齐泰道:“秦,晋,燕,三王是什么时候就藩的?”

“秦晋二王于洪武十一年离京就藩,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。”

齐泰驾定道。

“齐大人记性真好,那齐大人说一下,徐达老将军哪年逝世的。三王就藩的时候,徐达老将军又在做什么?”方世玉面色坦然,对于这些事情,他都太清楚太清楚了,怎么可能不清楚。

齐泰疑惑道:“中山王逝世洪武十八年。”

“洪武十八年,二月,在这之前,徐达老将军就已经因为多年的旧伤复发,病魔缠身,洪武十五年末,徐达老将军已经无法亲上战场!”

“中山王死了,朝廷还有哪个人,能在北疆,守得住万里边防,挡得住游牧骑兵,调的动各镇大军吗?”

“还是说,弄一个将军过去,丢城弃地?放任贼寇入关?残杀北疆百姓?他们不是你爹你娘,你当然不会伤心了。”

“你一家人在应天,在这江南花花世界,开开心心的,又怎么会为北疆的战争而落一滴泪

“你可以歌舞升平,因为这和你没关系,但北疆那些被异族抢掠,残害,屠杀的边民,都是大明的子民。”

“齐泰,你可以坐下了,我记住你了!”

无论前边方世玉斥责的多凶,都远远比不上最后这一句,朱元璋宾天的时候,无论谁是继承人,但方世玉这个辅政大臣的位置肯定是跑不了的。

辅政大臣记住你了,而且还是在这种非常不好的事情上,后果可想而知。

方世玉并没有在齐泰的身上多浪费时间,直言道:“刚才和齐大人的讨论,诸位应该也听清楚了。朝廷没有人能统筹长城一十三镇的兵马。”

“说实话,就算有这个人,他能力达到了,他的德行,对于朝廷的忠诚,又是否达到了?自中山王徐达之后,朝廷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可以一己调动整个北疆大军的元帅存在。”

“所以,藩王,朝廷,只能二选一,陛下已经选了让朝廷去北方统筹边防重镇大军,集中力量。”

“所以,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,户部准备钱粮,召集民壮,工部准备开工在大都的基础上,以应天府为蓝本,修建一个大应天府三倍的新都!”

方世玉话音刚落。

户部尚书赵勉终于开口道:“殿下,此事不妥啊!”

“为何不妥?”方世玉疑惑道,赵勉不像是会阻拦朝廷大事的人,不然的话,老朱头也不会让他坐在户部尚书这么重要的位置上。

赵勉道:“殿下,您进献朝廷的玉米,红薯,马铃薯等神物,其中玉米和马铃薯,准备在西北,辽东平原地区,大肆种植。”

“户部已经将种子发下去了,圣上派遣翰林院学子数千人,国子监学子近千人,奔赴辽东,西北平原,学习,教导当地官吏如何种植,教授他们关于作物的生长周期。”

“辽东本就人口荒芜,地处寒冷,无论是开垦,播种,辽东都是民户得田亩最多的地方,地广人稀,朝廷想要征发徭役,势必耽搁朝廷的民生大计。春播不及时,收成就不会好。”

赵勉这个理由,当真是让方世玉愣在原地,深吸一口冷气道:“征募徭役的话,需要多少民夫?”

“按照应天府的规模,三倍于其,十年内全部竣工,至少要一百三十万民夫几个地方同时开工,才能做到。”

赵勉并没有经过特别仔细的计算,但脚下的应天府,修了十多年,征发徭役二十余万民壮,新修泰安府是应天府的三倍规模,其工程量,自然就非同凡响。

“户部每年能拿出来多少钱粮,修建新都?”方世玉眉头蹙,这确实是一件难事。

赵勉躬身道:“钱的话,不会超过三百万两,这几年的土改政策执行的很到位,粮食倒是不缺,朝廷每年可以拿出来一千五百万石以上的粮食。”

“而且随着时间推移,粮食还在增长。当初收纳的田亩是六万万数千亩,现如今已经收纳皇庄七万万两千三百万亩。只是北方人口凋零,修建那么大一座新城......”

“迁都刻不容缓,削藩的圣旨已经出京,奔赴太原,西安,泰安,新都的修建也不能停缓。春播更是重中之重。我有个提议,诸位听听可行否!”方世玉直接打断道。

赵勉表情凝重,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。

方世玉道:“我认为,可以用商人来修建新都,泰安府要修成三倍于应天的巨大城池,工程浩大,若是一寸寸承包出去,让商人带着资金入场,朝廷只管完工结算,验收合格后按签订的契约给予钱粮,诸位认为,此法可行否?”

方世玉犹豫不决的说着。

“让商人去做,君上会同意吗??”赵勉心中狐疑,这么大一个工程,朝廷想要在不让北方耽误春播的时候。进行兴建新都城,那难度是非常大的。

原史上,朱棣迁都兴建的顺天府,要比应天府小许多,应天府是顺天府的一点六倍大,如此朱棣也是花了十多年的间。动用了无数民夫,才修建的顺天府。

而如今朱元璋要建一个三倍于应天府的巨大城池,这难度简直就是倍数增长。

“这件事情,我一手操办,陛下只要看见成果以及造成的影响,其他的事情,我一力承担!”

“诸位认为,可行吗?”

方世玉语气沉重道。

赵勉微微点头道:“只是这样的话,土农工商,会不会......”

这些人阶级固化,思想固化,赵勉也知道方世玉这个办法是好法子。毕竟这几年,自从朱元璋全面将方世玉的三大制造局抢了去,合并成为火器制造局,总办,副总办,授予名誉上的正五品衔,从五品衔。

并且朱元璋按照《精兵是如何练成的》中讲到的,保护产权,鼓励创新,设立奖金制度,名誉头衔制度。使得大明的军工科技飞速发展。

特别是大明上至帝王,下至小民,无不关注火器制造局的新东西,毕竟这代表了大明的军力强大。

代表大明对外的态度,越来越强硬,朝廷有强大的武装力量,可以保护百姓不受战火之苦。

实质上,这已经打破了土农工商的阶级限制。哪怕火器制造局的总办只是一个有名无权的名誉头衔。

“士农工商,这四个字代表了大明数千万民众的各个阶级,这些阶级,本就不应该有上下之分。”

“没了士子,无人治理国家,治理地方,治理民生,没有农民,天下人都会饿死,没有工匠,就没有这巍峨的应天府。没有商人,各地的基础物资调运,就是极大的问题。”

“所以要我认为,阶级,他是存在的,但它不应该存在于政治,政策的限制中,譬如商人后裔不能科举,这就是弊政。”

“但现在是没办法的,一切等十年二十年之后在说。”

方世玉虽然是穿越过来的,但也肯定是不能倡议什么人人平等,如果他喊出人人平等,那天估计就要彻底变了。

但皇帝高人一等,不代表其他阶级也可以高人一等。阶级固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,方世玉一直没有提及商人的后裔被限制科举,只是他没有想明白,要如何限制中举的商人后裔,为家族敛财,而至国家民族于不顾。

赵勉道:“这个事情,还是要工部先出新都的修建图纸,城墙的宽,高,护城河河道的水深,河道宽度,以及新宫的各项图纸,及其内城,外城,只能等城图出现,才有办法商议。”赵勉算是认同了方世玉的说法。

让商人带金入场,先开工,朝廷一点点拨付钱粮,即能获得成效,又能修建新城。

“嗯,关于新都的修建问题,先修皇宫及各大殿,房舍,皇城内墙,然后在一步步向外扩。”

“争取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,能让陛下搬过去。不然的话,到时候肯定要出事情。”

“至于商人带资入场的事情,我去找人投资,工部先把皇城的图纸拿出来,分成大小几块,工部自己估算一下投入。”

“等一切办妥了,朝廷开招标会,让商贾投标,谁要的工程款少,谁去做!”方世玉笃定道。

工部尚书严震直开口说道:“殿下,这个事情办起来不容易,工程款越少,代表着利润越小,如果出现克扣,或者是偷工减料的事情,有损皇家颜面!”

闻言,方世玉微微点头道:“新都所有建筑,皆由工部官员验收,如果出现验收的时候,一切合格,事后发现不合格。废除招标契约,承包商人以贪腐论处,格杀勿论。如果有官员在新都修建过程中,贪污受贿,泄露工部预算,三族剥皮!”

“这件事情就这么办,定要确保,万无一失。”方世玉对于迁都的事情,非常重视,以他的性子,在众臣面前表现的说出剥皮这个词,确实让人难以想象。

不过大家对于新都的意义,也都非常清楚,方世玉和众人说明后,詹事府对于迁都的议题,算是定下来了。

而接下来面临的,就是无休止的忙碌。

工部要先进行图纸测绘,给出预算,朝廷进行招标,让商人入场,招募民工,赶赴北疆修建新都。工部要现场勘测,实地考察,监督商人用料,工程是否合格。

待到众人全数散去,方世玉却坐在詹事府,迟迟不离去。

“这些人都是什么情况,怎么一个能放心用的都没有!”方世玉翻看着朝廷各部官员的名字。

如今已经是洪武二十六年初了,也是时候组织军队,去紫银城府换防,把冯诚给换回来了。

只是要选人,那肯定要选一个懂兵的,还要足够忠诚,方世玉只能从无数的朝臣名单中选择。然而就是翻阅这些朝廷众臣的名单籍贯时,方世玉发现了一个人才。

“铁炫,色目人后裔,生于无顺帝至正二十六年,也就是老朱头打败陈友谅后,讨伐张士诚的那一年。”

“盛庸的忠诚度自然是没得说,毕竟当初可是因为靖难之役后,建文帝失败,直接选择自杀了,也算是给建文殉国了。”

“这两个人的忠诚没问题,盛庸任职都指挥,由他领水师顺着已经有海图的航线,前往紫银城府,肯定是没问题的!”

“就他们俩了!”

方世玉口中念念有词,不过他并没有急着召见二人,以他的身份,公然召见武将,这是大忌。

方世玉趁着天色还没有彻底黑下,向着乾清宫走去。

琼楼玉阁,方世玉心中感慨道:“建一个三倍于应天的泰府,老朱头的心可真的大啊。”

深吸一口冷气,因为方世玉有朱元璋的金牌,前往宫中任何地方都不会有半点阻碍,甚至内帑的大门,方世玉都可打开。

没有通报,方世玉进了乾清宫,看着正在床上酣睡的朱元璋,方世玉上前在朱元璋的软塌旁,躬身道:“老朱头。”

“来了,这么晚过来,是事情处理的不好吗?”朱元璋并没有睡着,或者说,方世玉到乾清宫,虽然没有通报,但朱元璋就是知道方世玉来了。

“处理的还算妥当,朝廷户部每年军饷开支甚重,无力承担泰安府的兴建费用,所以我准备招募民间商人参与其中。”

“让他们拿钱,招工,先把泰安府修建起来,按工程给予酬劳。内帑的存款,应该够支出了。”

内帑这些年的收入,每年都在几百万上下,这其中包括洪武晚年新政,使得天下农田归了皇庄。虽然这税收不高,按收成十五取一,朝廷还要从皇庄拿走全年田亩租金的九成,但只剩下一成,那也挡不住量大。

而皇庄最大的盈利项目,还是火器制造局。这钱,实则就是左手进右手,在掏出来给左手。

朱元璋张了张嘴,开口道:“事情办好了,你深更半夜来这里,是有什么事情和朕说嘛?”

“老朱头,我想调水师。”

方世玉语气笃定的说着,调动军队,那可是一件大事,朱元璋没死之前,肯定是都要他同意才行了。

“如果高炽能找到银矿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”

“最重要的是,那里有相当多的木料,我带回来的上等木料,只是一少部分,因为要装船的东西太多了,实在是装不下了。”

“这几年来,陛下在应天操练了六万水师,建造了八百艘大小船只,算上我带回来的五百余艘。”

“若是全都派出去,这一次出海能带回来的木料,应当可以供应泰安府一年的消耗了。”

方世玉轻声说着。

方世玉一口气带走了九成大明水师,近七百艘战船,五万水师舵手,士卒,为了以防万一,朱元璋一直没有停止对水师的招募以及对战舰的建造。

而如今,大明全部港口停靠的战船加在一起,已经超过一千五百之数,水师组成,舵手及各兵种,达到了十三万人之多。

方言天下,已经没有任何势力可以跟大明水师争锋,不论是技术,数量,战斗力,在西牛贺洲开启工业革命之前,大明都是全面领先,完全碾压的存在。

就好比今时今日的米国,外部想要瓦解兔子家,让他们看不见希望,所以他们开始搞事情要在内部瓦解兔子

而一个国家的崩溃,外部威胁占比重真的不大。最多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。

“传国玉玺就在那边,你自己写个圣旨盖个章,安排下去吧。务必要切实保证航行顺利!”

朱元璋还是有些担忧的叮嘱道。

方世玉微微点头道:“老朱头你放心吧,航线和航线路上的所有要注意事项,我都记下来了。”

“我答应让你调动水师!但可没答应让你个小王八蛋再出海!”

朱元璋一时间似乎没反应过来,方世玉说他记住了,还当方世玉准备出海,连忙开口呵斥道。

“老朱头放心,这次我已经有了人选,都指挥盛庸,扬州通判铁铉这二人,领兵四万,舰船千艘,前任紫银城府,将大明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必需品送过去。然后大量装载铜,金,银,木料返航,等他们回来的时候,直接把木料卸在辽东湾的泰安府港口。”方世玉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计划。

让富商们带资入场,他们需要采购石砖,木料等诸多宫城修建的必需品,而朝廷从紫银城府运回来的木料。以售卖的形势,卖给商人们,这也算是抵消了朝廷的成本。

朱元璋道:“嗯,只要你不出海,一切都好说,去吧。”

东宫。

方世玉面色越发沉重,看着手里的奏疏,头如斗大,抓耳挠腮。

“这事情要不要这么多。”方世玉只感觉整个人都要废了,天天窝在这奏疏堆里,早上詹事府议事。没有啥大事,就是点个卯,回来批奏疏,而方世玉的奏疏,那些没有批复的,等待批复的,都已经把他半个月的工作安排的满满当当。

而这个时候,各司衙还在不停的往东宫送奏疏。

“老朱头真的是殚精竭虑啊,可是我不行啊,干不过来了,特么的,是时候给老朱头找个接班人了,朱老四就不错啊!”方世玉欲哭无泪的看着比人还高的奏疏堆在哪里,只感觉头皮发麻。

正是这时,一道身影走了进来,朱允熥道:“祖师爷,有人吗?

“没人!进来吧!”方世玉随口说道。

朱允熥回头望了一眼道:“来,进来!”

目光疑虑,方世玉仔细看去,这朱允熥竟是把李婉带到了东宫来...

“怎么?有事?”方世玉迟疑道。

朱允熥嘻嘻笑着道:“祖师爷不是说忙不过来,让我来帮忙嘛,我就想啊,我怎么能参与这种事情呢,我又没学过。”

“但是总不能看着祖师爷如此劳累,便让尚膳局的管事来给祖师爷打个下手了。”

朱允熥说着,撒丫子向外跑去。

“祖师爷你先忙着,朱允炆喊我看比赛,我先走了。”

“比赛?哪里的比赛?”方世玉赶忙起身,可他这一动,桌子跟着晃动,奏疏瞬间乱做一团。

方世玉看着四周的奏疏,一屁股坐在奏疏里,眼角竟含着泪水,真的是太难了。

想象一下朱允熥的生活,闲散皇孙,啥也不用管,什么也不操心,要钱有钱花,想怎么作就怎么作。

亲身经历了监国的困难,方世玉这才体会到朱标当年的辛酸,怪不得病倒了。

“殿下,奴婢帮您收拾起来吧!”李婉连忙上前,躬身在方世玉身边,开始收拾着奏疏。

“哎,哪里有比赛?”方世玉似乎还不死心,每天被这巨量的工作快烦死了。

现在可以说,除了极少数的特别大事,例如调兵,换将,重大人事变动,需要和老朱头商量,其他的都是方世玉一手操办。

而这奏疏,也随着南方的发展越来越好,各种各样的事情,层出不穷,哪怕他一天翻看千本,也永远翻看不完。

“殿下当以国事为重,要耐得住寂寞。”

听到这番言论,方世玉心中一颤,望着李婉道:“你?我怎么感觉看不透你?谁派你来的?”

没有丝毫犹豫,方世玉直接摊牌。

仔细回想,似乎这李婉对自己有些了如指掌,而且从各个方面来看,她在尚膳局升的那么快,本身就是一个问题。

宋濂的后人?托付给朱标?还是其他的什么,从老朱头当初说李婉的五代是假的开始,方世玉就在怀疑。

似乎这一切,都有人在不停的给他下套,安排的他明明自白的,而他竟然也成了这个事情里的那个小丑,在配合着。

李婉低着头,也不说话,只是帮助方世玉收拾奏疏。

“看不透也正常,毕竟都是穿着衣服的,你把奏疏分成两部分,紧急需要处理的,关乎天下大计的,放在左边,阿谀奉承,出现祥瑞的荒谬言论,放在右边。”

方世玉吐出一口浊气,万般无奈的开始自己的疯狂批阅李婉就在方世玉身边,似乎在监视方世玉批阅奏疏,而她的真实来历,及其目的,无人得知。

应天府城外。

朱允熥,朱允炆,这兄弟俩人,也不知道什么时候,走到了一起,好的跟那啥似的,勾肩搭背的向着应天府内走去。

“哎,竟然亏了,一下子亏了我三万钱,这个月的月银都给我亏没了,三弟,你可不能让我饿死吧。”

朱允炆拉着朱允熥,笑着道。

“绝对不会饿死二哥的,咱们一会啊,先去秦准河耍一把。”

“秦淮河?我听说哪里聚集了很多达官贵人,而且那种地方,咱俩去合适吗?”

秦淮河可是重点关注对象,他们身为皇子皇孙,去那里实在是有点不大合适。

朱允炆心中细细思索着,叹息道:“自从父王病倒后,我就再也没见过爷爷,现在更是除了祖师爷,任何人都进不去乾清宫。”

“爷爷也极少离开乾清宫,后宫都很久不去了!”

朱允熥道:“对啊,如果我们在这里耍一把,露个脸,爷爷不就见我们了吗,走吧,走吧!”

朱允燧硬拉着朱允炆向秦淮河的方向走去!

淮河。

青楼产业,配上应天府都城的地位,达官贵人云集,富商才子无数,整个秦淮河流域,开设的青楼,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家了。这就是一个巨大的xx窝点了。

不过在这个时候,他是合法的,是交税的。

朱允炆在朱允熥的生拉硬拽下,进了秦淮河的一家青楼。

“三弟,这要不少钱吧?”朱允炆目光闪烁,他虽然没怎么出来过,但对于秦淮河的大名,那是如雷贯耳。这里的消费高的让人恐惧。

朱允熥道:“二哥哪里话,这算什么,小弟别的不多,钱管够花,祖师爷从海外带回来的金条,让我偷了三根,现在还没花完呢。”

“海外有那么多钱?“朱允炆双目放光,两眼炙热的看着末允熥道。

霎时间,朱允熥变了面色,一副瞧不起的样子看着朱允炆道:“二哥,别说小弟看不上你,你这思想,太固化了。”

“祖师爷带都带回来了,那还能有假?海外遍地是宝,而且我听祖师爷说,等以后他要把天下藩王都送到海外建国去!”

“这海外虽然宝藏多,但也有不多的地方啊!就好比咱大明,江南一代一直都很富庶,但西北地带云贵川也一直都很穷。”

“所以,这到时候,从也得从,不从就要死,当然了,祖师爷仁义,不会让咱骨肉相残,但祖师爷也和我说了,大明两京二十布政司,不需要存在任何一个藩王。”

“这到时候,软禁,要钱没有,要自由没有,活着也就没味道了!”

“我听十五叔说,祖师爷定给十五叔的封地,是东瀛整个群岛。而且他们在东胜神州发现了一条比长江还长的江,还立了块碑,叫大明权值河,说是到时候,他要去那里就藩。”

“这两个都是不错的好地方,但其他的呢,谁得的多,得的好,谁得的少,得的差,这还不是祖师爷一句话的事?”朱允熥趴在桌子上,轻声说着。

只是朱允炆,听到朱允熥的这番言辞,脸上露出了苦胆色道:“爷爷虽然说要迁都,但大明依然只是两京一十三布政司,何来二十布政司之说?”

“这你就不懂了吧?还要加上一个交趾布政司,还有海上一个什么海峡的布政司,就在暹罗南边一直走,祖师爷说哪里是最重要的地方。”

“扼守住了哪里,就挡住了西牛贺洲进入大明南海的通道。”

“还有就是,漠南布政司,辽锦布政司,黑水布政使司,以及紫银城府布政司。”

“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啊,三百年内,大明的二十个布政司齐活了,未来也许会更多,但短时间内应该就这些了。”

“我已经跟祖师爷预订了一块属地了,祖师爷说那里金银铜铁,物资充沛,是个好去处。”朱允熥好似传销一-般,在朱允炆的身边咬耳朵道。

只听得朱允炆一脸茫然,懵逼的表情,看着朱允熥道:“三弟,那祖师爷有没有说给我封到哪里去?”

“这个,祖师爷没说,很多都没有呢,现在知道的就是,十五叔在东瀛,十七叔在东胜神洲明权河附近。”

“要不然二哥以为,为什么爷爷这几年不封王了?还不是等着祖师爷去封,到时候也好收获宗室的心,迅速稳定宗室的局面。”

“祖师爷铺的路,我们想都想不到,太多了。’

朱允炆心中意动。

朱允熥见状,最后冲击道:“这天下的蛋糕,就这么大,东西就这么多,朱高炽已经在紫银城府五年多了,快六年了。”

“到时候凭朱高炽的实力和在东胜神洲的影响力,肯定能给燕王系弄去一个非常好的封地。

“其他人,我看悬,那二叔,三叔,五叔,都不怎么和祖师爷亲近,到时候祖师爷只要稳住了燕王系,还有其他各位叔权,说不定二叔和三叔,五叔,都要被弄去鸟不拉屎的地方。”

朱允熥言语中不乏危言耸听之意,但他要的效果,就是这样。

朱允炆心中似乎有些担忧,目光沉着的看着朱允熥道:“三弟,你和祖师爷关系那么好,要不你去帮二哥打听打听?”

“这个?我不行,还得二哥自己去。我去算什么事啊,现在和祖师爷搞好关系,才是最重要的,不然的话,他给我们穿小鞋,我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
朱允熥言辞激烈,只听得朱允炆一脸迷茫,不知如何是好。

东宫,书房。

铁炫,盛庸,两个人本身没有多少交集,一文一武,甚至可以说互相不知的两个人,一起出现在了方世玉的面前。

“殿下。”

盛庸拱手道。

铁炫还有些迷茫,当时进宫只是听到宫里有人传见,让他赶过去见驾,却没想到,传召他的人会是方世玉。

“从扬州快马加鞭,乘舟渡江的赶回应天,铁通判劳累了。”方世玉微微一笑,轻声说道。

铁炫瞬间如同打了鸡血般有力气,朗声道:“殿下传召,微臣岂敢怠慢圣意。”

缓缓点头,对于铁炫的话表示认同,方世玉道:“我查阅典籍无数,选中了二位,希望你们二人,能帮我办一件事情。”

铁炫和盛庸齐声说道:“殿下但有驱策,刀山火海,誓死方休!”

“不用,不用,我还要仰仗两位,替我做更多的事情,怎么会死呢,不吉利。”方世玉挥了挥手,铁炫和盛庸能力强不强还不清楚,需要试一试。

但这两个人能拿着老朱头的画像挂在济南城墙上,让朱棣不敢攻城,这一招玩的那是相当的好。

比春秋时期的免战牌,还有效果。

盛庸和铁炫二人对视一眼,皆是茫然不知所措,狐疑不解道:“殿下有何事情,要交代我们二人去办的?”

“出海!”

方世玉话音刚落,一旁的盛庸一脸茫然的看着方世玉道:“殿下,这......出海?”

“当然,我已经领了圣旨,盖了玉玺,是我点名要你们二人一起出海的。”

“这次出海,你们会带着一千艘战船,运输船,并八万水师兵卒,前往海外的紫银城府。到了那里,你们会见到燕王世子朱高炽。”

“从那里带回所有金条,银,铜,以及木料。不过你们俩去了,就要暂时在哪里待上三年时间。”

“朝廷财政还显得困难,这几年又要营建新都,花费甚巨,不可能每年都派船出海。”

“我的意思是,你们二人,到了紫银城府,将那里的守将冯诚替换回来,由你们接管哪里的军务。”

“冯诚带着船队返航,如果不出特殊状况,接替你们的船队,会在洪武三十年中旬从应天府或是泰安府出海!”

方世玉笃定道,这个时候,冯诚已经在那边待了五年的时间了,也是时候把他替换回来了,不然的话,方世玉还真怕出什么问题。

至于盛庸和铁炫,随着航线和航行技术越发成熟,三年后从中央调高官,重新去海外服役三年。

任何人在紫银城府,都无法做大,不可能将紫银城府从大明割舍出去。

铁炫道:“殿下,我们二人出航倒是没有问题,只是......”

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这是一次伟大的征程,能在上边留名,你们也会被后人铭记的。”

“再说了,又不是去打仗,海外虽然困顿,但这几年的发展,紫银城府已经不弱于大明的极多州府,甚至犹有过之。”

“三年之后,你们回来,我另有重用。”

不知何时,方世玉也开始学会了给人画大饼,就好像他在紫银城府,给殷商遗民画大饼一样。

忽悠那些殷商遗民,不分昼夜,不知劳累的替他挖矿,运输,伐木。

“新都修建的工作,重中之重,定然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,木料也就显得尤为重要。你们俩去了之后,只管军务,莫要插手燕王世子的政事。”

“另外,紫银城府是标杆,一定要做好军法,严正军法,对待殷商遗民,要做到一视同仁。”

“大明境内还有许多蒙古人,色目人,回回人。你们懂的。”

方世玉根本不给他们二人拒绝的机会,而他们俩也没有拒绝的能力,随着方世玉拿出圣旨,郑重其事的交到了盛庸的手里。

方世玉道:“这圣旨里附带一份航海路线图,一路上风平浪静,沿岸前行,不会有半点危险,最危险的是在库页岛向北的地方。”

“那里因为天气寒冷,对我军将士非常不友善,只要度过了哪里,就是一帆风顺。”

“不过在这之外,我还有一件事情,要你们去办!”方世玉面色凝重,望着盛庸道。

“殿下吩咐便是!”盛庸不敢在讲其他的,只能硬着头皮接旨。

虽然出海是个苦差事,但若是能得到天雷王的青睐,那不就是平步青云,官运亨通?

“路过朝鲜海峡的时候,沿着东瀛的岸边走,三分之二的炮弹,全部扔到东瀛的沿海上!

方世玉笃定道!

www.。m.